找到相关内容81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彻见如来的第一步

    自己的趋避,好恶与贪嗔,从而知所远离,此远离不是远离人间,而是远离贪嗔的系著,杂阿含经一再强调“于出离如实  知”,正是此意。能对出离贪嗔有如实知见,就是舍,舍即不著一切,不著一切包括不执著烦恼生死...就是“离相”,离相就是般舟三昧经说的:“佛无所从来,我亦无所至”,所谓来去、生灭、同异、常断,都是走极端的系著,此系著的主因是贪嗔,有贪嗔所以才爱之欲其生、恶之欲其死(灭),种种爱恶都是“主宰欲”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4240449.html
  • 修行的态度与道情

    状态。同样的,我个人认为如果身心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,贪嗔比较不会生起,不必等到贪嗔起来了再来处理,甚至可以没有贪嗔生起的机缘。因此,使我对戒律有更深一层的认识,人真的可以做到,从原来有的贪嗔来处理,进一步做到贪嗔都不起。我相信有这样的一个目标可以达到。   那么,重新再回来整理过去的一些理念,重新把修行定义在幸福、宁静、祥和的生活状态,活在那种状态就是修行生活了。如果我们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远,而...

    许士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4749142.html
  • 了解金刚经─走在正确的修行路上

    不可知,我们不愿意发生的有可能发生,就心心念念排斥他,又产生了不好的感受、嗔恨的心理。可见,无论回忆过去,无论想像未来,都是在不断的培养我们的贪爱、嗔恨。这些贪嗔种子可以从表层意识沉淀到内心深处,就像放在...身心不好受(苦受),对于这个苦受,假如你不再产生贪嗔的习性反应,只是让它很自然的产生,很自然的消灭,只是观察它,看著它,那么,你就消除了一分贪爱或嗔恨的习气。   很奇怪的是,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,...

    释普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0250559.html
  •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

    的功夫就很难得力;要想功夫得力,不能离开般若。 「15、生嗔恨,由有四相。般若正智,药其着相之痴,贪嗔无由,可除也。」 这是说明忍辱为什么这样难,难的原因是因为众生着相。相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的境界...般若是治病的,对治这个毛病的。「贪嗔无由」,贪嗔都是从着相来的,着相是从愚痴来的;如果把着相的痴治好了,那贪嗔就没有了,贪嗔就没有依靠了。所以能够断除的,不是不能断除,断除一定要靠般若波罗蜜,如果没有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忍辱|嗔恨|金刚经|嗔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7221380343.html
  • 嗔恨,为修行人之大忌

    力;要想功夫得力,不能离开般若。 生嗔恨,由有四相。般若正智,药其着相之痴,贪嗔无由,可除也。 这是说明忍辱为什么这样难,难的原因是因为众生着相。相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的境界相,佛在此地把它归纳为四大类...。「贪嗔无由」,贪嗔都是从着相来的,着相是从愚痴来的;如果把着相的痴治好了,那贪嗔就没有了,贪嗔就没有依靠了。所以能够断除的,不是不能断除,断除一定要靠般若波罗蜜,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,贪嗔痴没有办法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02781172.html
  • 佛教是人类世界和谐之必须

    冲突、矛盾究起根本皆源至于一个“贪”字。《印光法师法语菁华》云“世之变乱由奚在乎?一言庇之,众生贪嗔之心之所致而已。贪心随物质享受而数增,稍不遂,由竞争随之,又不遂,则攻夺战争随之,则死亡流离随之,则疫疠饥谨随之,则一切灾祸随之,嗔火炽燃,世界灰烬欹!”世界之所以动荡不安,真正是源于贪嗔的心识。佛教告诉我们宁静安逸的生活、和谐美满的世界是人类去除贪嗔的结果。  不邪淫是对人格的尊重。人类社会的安定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52753462.html
  • 缘起无我的现观

    ldquo;我要”、“我想”,妄念、贪嗔、烦恼生起时,也不必急著把它赶走、去除,看看打妄想、起贪、起嗔、起烦恼的是什么?是“我”吗?   能如此观察,那么妄念、贪嗔、烦恼就成了产生智慧之火的燃料,这是真正转烦恼为菩提的实用净化法。   持续不懈地观察,你终究会确认并没有一个能起念头、思想(包括妄念、贪嗔、烦恼)的我,只是外境刺激、大脑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0457464.html
  • 灭苦之道

    不会有“怨憎会苦”。但是贪嗔的断除唯有以般若智慧解开内心深处的执迷、破除无明,才能断贪嗔进而彻底灭苦。灭苦之道不只是靠意志力的压制、理智上的了解或宁静的心就能达到的。   ...接纳这些感觉,是否就能断贪嗔、灭苦呢?当内心安住于宁静,取代这些顺心、不顺心的感觉,当然可以暂时没有贪嗔、没有苦,可是当忙碌或用脑筋来思考时,内心有了波动,不再宁静,那种顺心、不顺心、喜欢、不喜欢的感觉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2369027.html
  • 生死轮图的组成及意义

    马上就会发怒、咬人还击;猪是表示愚痴,没有认识辨别所知法的能力,猪不会辨别好坏净秽,只会狼吞虎咽地吞食所有东西,这是愚痴的相。   另外,画中蛇和鸡都被猪咬住,从猪的口中出来,这是表达贪嗔源自愚痴的含义。由于我们愚痴,耽著自我,这样才会对可爱境生起贪欲,又在得不到所欲时生起嗔恚,这就是贪嗔由愚痴出生的道理。   生死轮的第二圈是由黑白两个半环的部分组成,是表达有关生死与中有的教法。   第三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轮回|轮回图|十二缘起|生死轮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11054619077.html
  • 剿除分别的不二法门

    这种超越相对的思维方式,对禅宗思想、禅悟思维产生了极大影响。禅宗开悟论的最大特色是不二法门,将各种相对的观念予以截断。《圆觉经 ·净诸业障章》主张“贪嗔爱慢,谄曲嫉妒,对境不生”,禅宗也提倡“定者对境...愚人妄生分别,流浪生死猖狂。”《传灯》卷29《志公》“地狱天堂一相,涅槃生死空名。亦无贪嗔可断,亦无佛道可成。”同上在禅宗看来,善与恶、地狱与天堂都是人的心念所生,《传灯》卷30《华严僧》:“善恶也只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952216.html